曾经,有位老师以“尽览幽齐一带山”相勉,惶恐之余,腹中似乎也增添了些憧憬与豪情。也对朋友说过,“东西两山,一生兄弟”,想来四年识见阅历,也就尽止于晋冀鲁豫了吧。或许是源于高中时的戏言“打过长江去”,或许是源于对远方那莫名的渴望,又结缘小桥流水的姑苏城,虽不曾得见皓腕当垆,莲舟歌泛,可那温山软水,那青砖黛瓦,古韵今风无不让人迷醉。也是在姑苏,三数年间北上南下,虽然得以见识一线北上广现代都市群瑰丽宏肆的傲人景观,却总是心系诗酒点染的那份惬意与闲适。做到胸有大志,励精图治对我来说显然太难了,而最要命的是,现代哲学中“诗意地栖居”这种理想范式居然在我的老师身上实现了!如果说还有什么人生理想,那就是朝着他的方向,奋力前行了吧。
扰攘红尘,悠悠众生,穿越那浮华光影,是不是就越发的系念真淳。而那真淳,是不是已经与自己渐行渐远了呢。坐在农场的院子里看着满天繁星的时候,涌上心头的,竟是那遥远的童年与远去的乡村!在都市与乡村之间,我那真淳的精神家园,到底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某个下午,山间遍洒满地的阳光,朋友说,小时候最喜欢一个人坐在山上看落日,那时的山上,还没有这么多的橡胶树。而那时的黄昏,是不是更加宁静与灿烂?彩云之南,碧水青山,家家笙鼓,户户炊烟,山路蜿蜒,歌声嘹亮。我总在想,那莽莽苍苍的大山深处,有着多少神奇,有着多少纯粹?
如果说姑苏我所看到的诗意的栖居是建构在现代化的文明体系之上的话,那么,这里诗意的栖居便是基于千百年来经验与智慧所获得的天人和谐,那种属于千锤百炼之后的坚忍与从容。其实,现代化的洪流已然可见,我不知道这种真淳还会葆有多久。或许,我本就不合时宜吧。山水静默,天地无语,亘古如此,真淳何处寻?
六祖说风幡无情,仁者心动,当我站在易武中国与老挝的边境线上回望千里来时路,回望那种种遭际境遇,似乎也有所了然。
桃花源好,并非只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而是那份怡然,不论黄发垂髫还是巾帼须眉,有了人的淳,景也就越发的真。如果现在再说礼失求诸野,不知会不会有人笑我迂腐呢。文化的传承与感悟,或许也像那茶马古道一样,在莽莽苍苍的大山里千回百转而又不绝如缕。 (社科部)
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