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春风悄悄拂过了南方大地,无声地红了木棉花,无息地绿了梢枝叶。春燕双双归来,忙碌地在屋檐下筑起巢来,门前一声两声叽叽喳喳声,给老祠堂添上一丝的生机。
在这个春暖花香的季节里,总会给人一种藏在心里、难以用语言去表达的感想。如果非要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我想说生机勃勃、春暖大地、万物复苏。或许我们的先人早已认识到这个季节的意义所在,懂得生命的可贵。从而衍生了至今仍在传承的风俗――祭祖踏青。这个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至今仍深深刻在中华民族人民的骨髓里,还在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如今的我们。
从春分开始,人们就开始出行踏青或祭祖,但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在清明节这天去祭拜祖先。在清明前,在城市务工以及求学的人们会陆续回到他们出生长大的家乡。一家人齐聚一堂,他们像往年一样相聚在祠堂里,共同缅怀先祖,表达我们对先祖的追念之情,使得活在这个世上的人能够得到心灵的慰籍。
在农村或者小镇里,清明祭祖的仪式显得格外隆重。如今的我仍能凭借着十年前的记忆去感受那传承了几千年的风俗习惯。在这个隆重的仪式中,走在最前方的是吹笛子和敲锣打鼓的“乐手”,中间则是四个壮汉抬着一只大大橘黄色的烤猪,后面则有几百人紧跟随着前面的仪式队伍。大人会牵着年幼的孩子,一起去祭拜祖先。当来到那熟悉的祖先墓前时,他们表现出更多的是一种严肃和庄重。祭祖最重要、最严肃的部分就是三跪九拜。最后,总是会以最响的鞭炮声来结尾,以此来表达我们对祖先的深深缅怀之情。而如今,随着祭祖仪式的简化,这种祭祖方式也极少了。
追溯古代,清明节会是什么样子的?或许我们可以从樊川居士的诗体会到古代的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魂断雨纷纷的清明时节。如今,同样是在这雨蒙蒙的时节里,展现的是同样的画面。我和家人一起走在泥泞的小路上,路旁野花盛开了李子暗熟在绿叶间,湿润凉爽的风儿轻轻吹过我们脸庞,我们团聚一起诚心缅怀先人。
踏青与缅怀祖先的清明节,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不仅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被人们淡忘,它还深深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我们不管身在何方,车程有多远,都会回到最初的地方,去见最初的人,一起缅怀先人的风俗。我们不管漂泊到哪里,都能找到归途,都会记得饮水思源、落叶归根。因为那是我们的家开始的地方! (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