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潘智超、罗绍荣〓10月14日下午,我校航海类专业建设工作会议隆重开幕,会上王玉潜校长做了以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为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航海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努力”为主题的报告。该报告从我校航海类专业核心地位、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结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条件、教学研究和改革、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半军事管理等九个方面对航海类专业建设作了总结,也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航海类专业建设的工作目标、思路和任务,对我校航海类专业建设的全面展开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航海类专业建设工作会议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全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各院系都在思考,如何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专业特色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1月3日,校报记者有幸采访到轮机系徐曼平主任,徐主任就王玉潜校长10月14日作的主题报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学校大力加强航海类专业建设,培养航海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环境下,轮机系也借此东风,上至院领导下至各专业教师深入学习校长所做的报告,努力探索系特色办学模式,培养具有特色、高综合能力的人才。徐主任谈到,轮机系积极开始探索走特色办学的道路,时刻跟踪社会就业形势的动态,从而对系内的专业作相应的调整,以确保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大方向,开拓创新属于轮机系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校领导的指示下,轮机系正在启“2+1”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
“2+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校是一个新的尝试,徐曼平主任向我们详尽地阐述它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他提到,“2+1”的人才培养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两年打基础加一年实践。两年打基础,是指学生在就读的前两年,主要在学校里以学习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并接受基本的技能训练,提高专业素质,培养过硬的专业基础能力,为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年实践学习,学生在就读的第三年,学院将把学生安排到校外的实习基地顶岗实习,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应变和实操能力,丰富学生的生产工作经验,是实现培养现场工程师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为更好将校长的报告精神落实到位,徐曼平院长对船舶工程学院的师生提出了以下要求:学生应从现在开始端正自己的学风,在校努力打好专业基础,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就业的竞争力;老师们应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时刻提升自身教书育人的综合素质,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努力开发新的精品课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强有力的保证。
除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之外,轮机系还将实施其它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措施,其中有组建专业教学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监督系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制定专业教学目标,提出合理建议,从而为系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