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个学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加深了我对宪法的内涵的深刻认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各项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规定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大法。它集中反映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根本利益,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它在国家的整个法律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和最大的法律效力,既是国家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公民立身行事的总依据。
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中,1982年宪法成为国家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国家治理的正当性基础。30年来,82宪法为中国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通过宪法治理初步形成了社会共识,为凝聚民心,维护社会共同体价值奠定了基础。
当今世界,宪法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治理模式,也是各国社会生活的热点,焦点与难点所在。无论国家制度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异。国家发展水平如何不同,宪法都是人类寻求共性与追求和谐的“共同语言”。人类通过宪法赋予国家理性与人性,防止公权力执掌者的肆意,任性,以保护个人的自由与权力。同时,宪法通过其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机制,为公共权力和个人权力之间的平衡提供法律基础与依据。在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权威,遵循着一种理性的原则,使宪法的存在体现了国家权力的人民性和社会性,反映稳定和谐的政治秩序,从而在根本上使人的个性得到张扬,使人类生活更加幸福和多样化。
82宪法调整宪法结构的本质与基本出发点凸显了对人的尊重和价值。对人文精神的尊重首先体现为对“人格尊严”的保障。82宪法中所提出的基本权利的内容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基本权利篇章一开始就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与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另一方面,第51条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力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根本的内容。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这就是从根本上维护国家制度与社会稳定。从1982年以后,随着宪法实施,国家价值观对社会治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30年的社会治理中,我们努力坚持宪法的人性基础,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权利,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在国家生活中力求人文精神。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一些重要进展——“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制度,国家赔偿制度的确立和运转,立法民主化,依法行政,司法改革的推进,以及权力制约和公民宪法权利的保障,直到1999年“依法治国”写进宪法,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并列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宪法与政治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发展观,更是将宪法与社会发展在尊重和保障人的尊严与权利这一大最大共识统一起来。无疑,宪法原则与精神将越来越广泛地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经过30年的宪法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宪法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宪法发展的未来,期待通过宪法实现并维护美好和谐的生活。我们需要让全社会认真对待宪法,尊重宪法。让宪法中蕴含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和共识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以宪法的力量建立、捍卫并发展社会共识。因此,在社会治理中凸显人的尊严和主体性的同时,也要在社会治理中实现依宪执政的制度化、法律化,另外,在社会治理中也要推动宪法实施保障制度实效化才是最好的,通过宪法实施维护长期社会稳定。 (谭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