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很喜欢月亮的,各种形状的月亮我都喜欢,圆圆的玉盘型的,弯弯的香蕉型的,甚至是一种残缺的半圆型,看起来也是极好的。小时候对月亮的认识,除了每天晚上趴在旧屋楼顶的石栏上,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个象牙白的月亮外,也就只有在诗歌中领略它的魅力了。
总觉得小时候的夏夜没有现在的夜晚那么酷热,那时还在上幼儿园,模模糊糊地有点记忆,而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每天晚上母亲都会搬一张竹椅到门外,我就屁颠屁颠地跟上去,母亲这时会把我抱起来,放到竹椅上,然后自己再去拿一张小凳子,一把大葵扇,坐在我旁边,一边给我讲故事,一边为我扇扇子。我斜斜地躺在竹椅上,那时候没有高楼大厦,整个星空和月亮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眼前,没有望远镜,就凭肉眼也能把一些星星看个一清二楚。随着扇子的微风轻轻拂过我的面庞,伴着耳边母亲温柔的声音和远处虫儿的吱吱鸣叫,我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已经在房间里了,那时我总以为是我睡着的时候,月宫中的嫦娥仙子把我抱到房间的,我把我的想法告诉母亲,母亲也只是笑而不语。后来我才知道,抱我到房间的,是一个和母亲一样疼爱我的男人——父亲。
后来长大了点,开始上小学了,由于功课比较多,母亲也不带我出去赏月光了,每天晚上我最多的时间都花在了功课上。我还清晰记得我所学的第一首唐诗《静夜思》,小时候学习根本不了解诗中所包含的感情,囫囵吞枣地把它背了下来,然后对着窗外的明月,也跟着在电视上看到的古代读书人一样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边背边模仿书中李白的插图的动作,刚好被经过门外的母亲看到,母亲把这件事情说给了家人、亲戚、朋友听,于是每逢过年过节,大家都把这件事情拿出来逗笑,我那时还不明白,所以也跟着哈哈地笑起来。
直到又长大了一点,学习到的东西更多了,才知道当年所背的《静夜思》中的月,是一种思念的象征。后来学到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其中有一句: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经过老师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句子中所说的水,就是月光辉映在庭中,一片银白,而竹柏在月光下投射到庭中,形成的如藻荇的影子。我深深被诗人的文采所折服,也深深地为从小时候就觉得平平无奇的月亮所感动。想不到那个冷冷清清的家伙,竟然还有如此浪漫,美妙的一面。此后我多次夜间起来偷偷走出阳台,想看一下古人所见到的月下美景,想不到除了地面被路灯所照射的惨白,就是阴森森的一片黑暗,书中诗句所描绘的图像,可能已经随着历史,跟着诗人远去了。
高中以来,已经很少见到月亮了,一来是学业紧张,无暇也无心赏月,二来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到处都有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我处在的地方也接近城区,城区中心夜晚的灯光映射到天空上,连月亮也似乎黯淡无光。我至今仍然相信书中所写的美景是存在的,至少是曾经存在,就如旧时在竹椅上看到的皓月星辉,在窗前背诵时看到的朗朗明月,都曾经真实地存在过,也深深地存在于我的脑海里,只是现在再也不能看到了。 (向家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