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列车已经跑过了二十多个站,看过的书也早就等身。漫画、小说、名著只要兴致来了就会忍不住去翻,但常常半途而废,真正看完的也就那寥寥几本。
看完的第一本书我还记得,说来也可笑,那是一本漫画书《黑猫警长》,全书可能不过百字,却有二十多页栩栩如生的漫画,此书当年对我的吸引力犹如淘宝对于女人的吸引力。两三个小伙伴凑上一个礼拜的零花钱,跑到小卖部合买一本,接到书的那一刻,激动之情完全不亚于站在奥斯卡的讲台上接过小金人的那一刻。时间隔了太久,书中的内容已记得不太清楚,还能幸存下来的,无非就是些警察抓小偷、拾金不昧的老掉牙剧情。
等到年纪再长一些,对于文字的渴求已远远超过了颜色丰富的画面,就像很多小说的开头,拿到《像少年啦飞驰》时,正是一个鸣蝉的夏天,那时的我刚打算约上几个伙伴,到郊外的树林抓知了,我哥到我家把书给了我,他刚看完,觉得小说很有意思。我便端起书,坐下看了起来。书中有一群放荡不羁的少年,有热血,有青春也有爱情。他们更像是一群鸟儿,随心随意的在天空翱翔,常常折断翅膀,即使摔倒也会重新站起。直到窗外的红霞映在洁白的纸上时,我才发现已经在书中沉迷了一天。直到夏天过去,入了秋,再入了冬,一年又过了一年,当初的蝉鸣早已不再,然而那群少年肆意的笑声却依旧在耳畔回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或哭或笑,悲欢离合都已尽成往事,当我再回首的时候,是非对错已不重要,更多的是变成和老友茶余饭后的谈资,聊起当年的种种,欢声笑语一席而过。
在青春的每个时期读西游记都有不同的感受。小的时候读西游记就想着悟空的金箍棒降妖伏魔,猪八戒的能吃。更大一些的时候关注到了默默无闻,吃苦耐劳的沙僧。以至于现在读西游还有不一样的感受。西游记向我展现了一个大的世界,一个大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我们在这个世界中都有各自的地位与角色,农民、工人、老板更多的时候都只是一个符号的象征。
再成长后我读了龙应台的《目送》。《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读完这本书,我感受颇深,尤其是《目送》《母亲节》这两篇文章,读完后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些话出自《目送》,读来既令人心酸又无奈。不知从何时起,我们逐渐长大了,也慢慢独立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那个向妈妈撒娇,动不动就问为什么的身影已逐渐远去,换来的是独自寻找答案,一个人作出抉择的背影。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我们承受父母不舍和不放心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在《母亲节》中,龙应台写到“在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络里,‘母亲’是被他们归入spam(垃圾)或‘资源回收筒’那个类别里去的。”更有安德烈发了一篇“与母亲的经典对话”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看完后,我深深地责备安德烈,怎么可以这样伤母亲的心,但同时,我也反思。自己有时也对母亲的关心和唠叨产生厌倦,虽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有点讨厌,觉得怎么老是说一样的话,重复又重复。也会有跟安德烈一样的心理,但事后想一想,这是为我们好啊!
我思考着你的生命意义。还有那位不惜以自己的容颜、青丝作为代价的,尽力为孩子驱除坎坷,铺上平坦大道的我的母亲。她给了我生命,以及无声的爱。
还有那些像迎春花一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们。
从我懂事的时候起,不管热爱还是任务,一直在看书。慢慢地喜欢上了它。就这么一步一步被渲染,让我在人生旅途上经过一站又一站并且不断向前。(胡萧波)
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